“汉中旅游,生态资源是优势,人文资源是劣势。”崔宁副院长一语中的,对汉中旅游资源进行了(中肯,切中要害)分析评价。
汉中就夹在关中和四川之间、秦岭和大巴山之间、南北双方之间。由于在汉中地区没有广阔的地域可作回旋,南北双方在汉中地区一时的得失往往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,利害关系的胶着程度完全可用“一失足则成千古恨”来形容。正因为此,数千年来,这里上演了无数攻守杀伐的浴血场面,成为汉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根本原因。然而,汉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政治军事战略格局中,这种基本上属于“通道”,尤其是军事通道,而非“基地”的地位,也决定了其人文旅游资源尽管丰富,但都是小景点,没有能够独挡一方、支撑大局的骨干人文旅游产品,呈现出“虽有‘满天星斗’,独缺‘一轮明月’”的局面。
拿两汉旅游资源来说,西汉辉煌的主要演绎地与体现地是关中,特别是京城长安所在地——西安。因此,“两汉游”的主体与重心在大西安地区,而不是汉中。汉中“两汉游”虽有市区的古汉台和拜将坛、留坝张良庙、城固张骞纪念馆、洋县蔡伦墓等主要景点,但充其量只能是对汉长安遗址文物旅游烘云托月式的补充。
再拿汉中人所津津乐道的三国旅游资源来说,汉中“三国游”最具代表性的“亮点”是勉县的定军山、武侯墓、武侯祠。可从全国来看,与《三国演义》有关的古迹遗址,多达几百处,遍布于20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。在众多的遗迹中,与诸葛亮有关的遗迹更是不胜枚举。山东临沂、湖北襄樊、河南南阳、四川奉节、成都、云南保山、甘肃礼县、陕西宝鸡等都在打“诸葛亮牌”。在这一片汪洋中,汉中“三国游”难以浮出水面,一枝独秀。
实际上,在汉中繁星点点般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中,真正从根本上蕴含着汉中发生、发展的源与流,触及、深藏着这座城市之根基的,是蜀道。蜀道,最深刻地揭示了,在璀璨瑰丽、悠久深远的的中华文明史上,汉中作为“通道”而非“基地”、“棋子”而非“棋手”的地位特征。然而,蜀道最精彩的部分却在四川广元,朝天明月峡、翠云廊、剑门蜀道、昭化古城,勾魂摄魄,美不胜收。
引文来源 汉中五问(汉中日报)-陕西论坛-华商论坛
评论